“稻香村”里说南北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就难免让人想起应季的月饼、桂花糕等传统糕点,但是要说起这些糕点的味道,当然还是数家的最正宗了,也让人甚为怀念,那么南北两家“稻香村”你最钟爱那款呢?不如趁此来
一直以来,南稻与北稻的商标争论就层出不穷,二者你告我,我诉你,大概纷纷扰扰了有十几余年之久,其爱恨纠葛,让我们大多数吃瓜群众不免一头雾水。
据说,“稻香村”三字,是取自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下面,我先给大家粗略地介绍一下什么是南稻和北稻。
南稻也就是苏稻——苏州稻香村,人家的确是“稻香村”这个品牌的“鼻祖”,“稻香村”是从苏州起源,于是就不染秋凉地流传了很久,这一点上,北稻也是承认的,而这北稻,就是北京稻香村,其质量、口味是可以与“苏稻”不相伯仲,是值得一买的,但是你如果是去北京旅游买手办的话,可一定要认准“北京”二字,不然会很容易买错了。
其实嘛,无论是南稻还是北稻,你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个个都是百年老店,为何如今呛得脸红鼻子粗的。
自创建至今已经有247年的苏州稻香村,也是众多文人墨客的最爱,比如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先生远在台北病重也不忘稻香村的味道,中国学术界宗师钱穆先生也多次表明了自己对稻香村的赞许(《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和《晚学盲言》),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也是稻香村的常客,每夜写作馋嘴时必来上一口,著名学者王稼句也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
苏稻的历史的确是有迹可寻的,根据资料,苏州的“稻香村”成立于1773年,最早的代言人可是乾隆皇帝,所以这里头就有个“乾隆遇见稻香村”的故事哩: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一日忽然就又来了兴致,竟想要去苏州的闹市街玩乐,但是玩乐之余,肚子里不免饥肠辘辘开来了,巧了,抬起头便与这“稻香村”完美地邂逅了,看这店名如此有意思,不知道里面东西可好?于是,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走进店门,随手点了口“蜜饯”来尝,这一尝便开始赞不绝口了,人人皆知乾隆皇帝他一大悦必定是要赐几个字的,洋洋洒洒之下写下“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并且御题匾额,于是,苏州稻香村便闻名遐迩了。
但是,1860年庚申之劫,苏杭天堂被一把火付之一炬,在一夕之间沦为了废墟,甚至连着数十万的苏州民众都逃往去了上海避难,所以苏州的商业更是举步维艰,但是滞留在苏州稻香村的掌柜们决心留在苏州拯救家园以及受苦的民众。
与此同时,作为“北漂”的苏州稻香村的店员们,为了谋生,也让“稻香村”品牌在北方开始了发展,其间当然也有模仿“稻香村”品牌的不少人士,就连现在沈阳长沙等地方都有多家的稻香村糕点铺子,但是他们之间其实没什么真正的联系,只能说是盗版。
所以,即使到了清末民初年间,也是北方京都的商业比较好。在1895年(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有着苏州稻香村食品制作手艺的南京人郭玉生来到了北京,在前门观音寺那里开了家“稻香村南货店”,不仅味道香甜醇正,而且让众多南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所以,在北京名声大噪了起来。
这家店我觉得当时南稻和北稻应该还是一家,只是,那时北京稻香村纳入了些许满族点心的特点,虽然这也一直是北京稻香村觉得自身所传承南稻的地方。
从官网数据分析来看,北京稻香村是在1983年老掌柜刘振英勇担重任、小胡同里艰难复业的。
但是苏州稻香村并不认可,苏稻集团认为:苏州稻香村的产品坚持“工匠精神”,食品手艺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而如今的“北京稻香村”与1925年停业的“稻香村南货店”没关系之外,连那1983年间的老掌柜刘振英也并不是稻香村的传人,只是“稻香春”的一个学徒。
根据资料显示,创立于1915年的“稻香春”原名“森春阳”,为一个食品手艺人张森隆所办,于1916年正式改名,也是开设在北方,颇受南方人喜爱的一家点心店,其强有力的影响力,在1925年,把当时的稻香村南货店也逼得停业。
同年1925年的苏州稻香村,申请了稻香村商品注册执照,也在次年将观前街的老店翻新了一遍,特加“禾”字。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具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的苏州稻香村日货,资助新四军,而那经营了三十多年的北京稻香村却已经停业了。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了,此时的苏州稻香村还是在兢兢业业的做点心、卖点心,而且积极地加入了吴县茶食糖果业同业公会。
1949到1976年间,新中国成立十年浩劫正式结束后,苏州稻香村想创立自己的品牌,改名为“苏州糕点厂”,注册时间1980年,但是又在后面改为了“稻香村”。
到了80年代,北京稻香村因为北京市政府要组织复兴老字号,终于开始了重新经营,并且迅速开始了发展,所以北京80后的记忆是北京稻香村的点心。
1984年,保定稻香村横加了一脚,并且提前一步注册了商标,成为了稻香村合法使用者。
1988年,苏州稻香村去参加了在香港的“苏州传统食品展销会”,香港《文汇报》还为此做了特刊,其中松子枣泥麻饼、八珍糕、鸡蛋酥、奶油花酥等传统食品受到了香港同胞的好评。
到了90年代,面对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外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南北两家都在同舟共济面对新事物,进行中式产品的多样化创新,比如稻香村那时推出的“拿破仑”,中间的奶油段又黄又白,一大块又咬不动,吃起来又脆又甜又不腻歪,外面还会垫一圈花边纸。
随着苏州稻香村的维权意识的醒悟,2004年,保定稻香村将“稻香村”文字以及图标正式转入苏州稻香村的门下,并且与苏州稻香村以及北京新亚趣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苏州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苏稻也在不断侵入了北方的市场,而此时的北京稻香村有点不开心了,本来2009年之前,二者都在各自的区域发展,为什么苏稻变了?
于是,北京稻香村开始在2010年注册“北京+稻香村”的商标,这也成了一个引火线。
后来,随着慢慢的变多“互联网+”的电商运行模式,二者直接开撕,2017年9月北京稻香村状告知识产权法院,不允许苏稻使用“稻香村”扇形标识的产品。
2018年苏州一审胜诉,北京稻香村被判不再使用“稻香村”标识。(人民网)
至此南北两稻之争得以暂时停火,如此扑朔迷离,峰回路转的一审结果,让我甘拜下风。
而后,为争夺消费者,苏稻联合剑网3推出定制款月饼,销售千货,而北稻不甘示弱,开了一家“稻田日记”来吸引年轻的消费者。
不容置疑的是,传统小吃“无人问津”的现在,北京稻香村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依然是柜台销售居多,且销售量巨大,他们使用的外包装还是汉族味道浓厚的传统类包装;而苏州稻香村采用“自产自销”以及“互联网+稻香村”模式,用料时鲜,绝不惨假,包装新颖却又有传承,味道极其正宗,他们在各自区域大放异彩。
但是,现在与其空耗财力、声誉去打官司,不如平心静气去实现“双赢”,将其“稻香村”发扬光大,毕竟如今的糕点不仅仅只是果腹那么简单,对于老字号而言,除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营业销售能力之外,如何吸引选择权慢慢的变多的我们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