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水稻种子供需和价格变更分析供给过剩态势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落

2023-09-23 01:39:33

  水稻在主粮产量和种子规模中占有相当比例,水稻等大宗品行情改善、农民种粮意愿提升,将有力推动种业的周期向上。从我国的粮食的产量结构来看,玉米和稻谷合计占比高达70%,种业结构来看,我国水稻种子规模占比仅此次于玉米种子。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水稻种子是具有长成水稻成株能力的繁殖体。水稻种子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按留种方式分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

  《种子法》修订将逐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有望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历史上种子法自2000年颁布以来经历过4次修订,前两次修订主要是常规性的修订,最近两次修订幅度较大,主要都针对种业的创新保护和鼓励方面,扩大保护的范围,完善保护的环节,明确保护的机制,增强保护的力度,从法律基础上促进创新,最终有效解决种业同质化问题。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水稻种子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发展的潜在能力预测报告 》;

  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种业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以2000年《种子法》实施为标志,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开始蒸蒸日上。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1180亿元,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仅次于玉米种子,2015-2018年整体供种量持续上升,2019年调价背景下供需下降,2021年粮食需求大增背景下水稻种子供给超2018年水平,2022年上半年整体市场高位需求下整体供给量大幅度提升,下半年需求下降整体,需种量较2021年相当,分别为3.3亿公斤和2.4亿公斤,供给过剩状况下整体价格进入下行。

  2019-2020年我国水稻种子制种面积受疫情和水稻收购价格下调导致种植积极性下降,2021年我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约158万亩,2022年计划面积163万亩,较2021年增长5万亩、增速为3.16%,较2020年增长43万亩、增速为36%。

  2017年我国水稻种子价格整体表现持续上调态势,整体制种面积稳步上行,2020年整体疫情影响供给,价格高涨,随后市场供给逐步恢复趋势下,价格持续恢复,2022年年初疫情反复影响价格再次明显上浮,截止2023年2月中旬,已有明显下降。

  水稻品种我国仍然实行政策保护价。2012-2016年国家持续上调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杂交水稻种子库存量开始逐年堆积,导致仓库存储上的压力较大,近些年,国内稻谷总量过剩而优质稻米不足。为让稻谷市场化收购更加活跃,使得国内稻谷降库存、提品质,2017-2018年我国连续两次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抑制农民种植积极性,2021年末我国杂交水稻种子有效库存仅余0.84亿公斤,下降明显。

  就2022年我国水稻种子夏播情况去看,杂交中稻商品种子用量约1.45亿公斤、总供种量2亿公斤,种子供需比率约139%;杂交晚稻商品种子用量约0.47亿公斤、总供种量0.8亿公斤,种子供应偏松、供需比率约170%。

  入户率来看,整体小幅度上升。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南方单季中晚稻种子入户率约95%,同比2021年略增5个百分点,双季晚稻种子入户率约45%,同比持平。

  杂交水稻市场集中度CR5自2009年短暂增长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直至2016最低点,2020年再次下降至11.8%。据统计,2010年我国水稻种子企业多达6000余家,种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2019年数量减至4000余家,隆平高科、垦丰种业、荃银高科等一批水稻种业巨头崛起,2020年市场占有率分别占比6.94%、3.27%和4.33%。

  隆平高科作为国内水稻种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基本的产品为:杂交水稻种子、杂交玉米种子、杂交辣椒种子、蔬菜瓜果种子、谷子及食葵种子、油菜及棉花种子;土地修复类产品,其中水稻种子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近三分之二,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为消耗水稻种子高库存,整体产值显而易见地下降,2020-2021年叠加疫情影响,产值进一步下降,其中2021年仅为5.23亿元销售额2020-2021较为稳定,分别为9.47亿元和9.21亿元。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 、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主要的稻谷种植国之一。 稻谷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构建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具有 重要地位。 实现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稻谷产量21284.3万吨,2022年整体水稻种子高价背景下,稻谷种植户成本压力增大,整体稻谷产量达2014年来新低,仅为20849万吨。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与研究、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