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放久了会有虫子问题来了那些虫子都是哪里来的呢?
在过去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还没那么高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见到米虫,令人防不胜防。
米虫的尺寸并不大,比如中国家庭里最常见的米象,大小还不到米粒尺寸。不过米象虽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害虫,而且不光祸害大米,在小麦、玉米、高粱里也会出现这些小虫的身影。米象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这就让稻谷成为了米象最理想的繁衍温床。
米象的寿命很短,1到2个月就会走到生命的尽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幼虫时期的米象才是他们祸害谷物的时候。这些幼虫会分泌腐蚀谷物的化学素,导致稻谷提前变质,如果食用了已经变质的稻米,就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不至于要人性命,但拉肚子总是逃不掉的。
进入成虫期以后,米象就会忙着交配和产卵,米粒会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米象主要食用米粒和胚芽,一般来说假如发现家里的大米有米象祸害的痕迹,最好就不要食用了。但过去的时候任何一粒粮食都很珍贵,所以即便是陈米也会最终端上餐桌。
有的人家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明明用密封容器将米粒装的好好的,为何过段时间还是会滋生米象?其实这并不是米象钻进了容器内,而是米象的虫卵本就附在了某些谷物上,在合适的环境下,这些虫卵一样会演化为幼虫,最终变成趴在米粒上的小黑虫。
有人可能会认为,只要在采收大米时候认真辨别,就能去除附有虫卵的坏米,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米象的幼虫阶段,虫卵是在大米内部,而且也是白色,根本不可能分辨的出来,大多数人可能食用米饭的时候都把米虫卵吃进过肚子里。
当然一般来说,经过高温烹煮后的大米即便有虫卵也不可能影响健康,反而等于是给人体增加蛋白质了。所以也不用对食用米饭产生阴影,米虫的虫卵并没什么毒性,只要大米本身没有变质,是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的的。
为了对抗米象,古时候的农民就想过很多办法,比如把刚收的水稻在太阳下暴晒,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翻面,保证灼热的阳光能够杀死依附在稻米上的虫卵。这种办法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农村的道路上经常也会出现农民晾晒稻米的场景。
其实太阳一直是去除害虫的灵丹妙药,有的农民为了确认和保证不会有虫卵危害谷仓,甚至还专门在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收稻米,就为了最大限度的借助太阳消灭虫害。别看办法原始了一些,但实践证明这种办法确实能够有效抑制米象的滋生。
相比于现代化的规模种植,古代的精致耕种反而稻米的质量会更好,机器采收的稻米其实比人力采收出现米象的几率还要大得多,而且有时候由于数量太多收取不完,还存在分批收取的情况,这进一步加剧了稻米质量的层次不齐。
其实米象的滋生和稻米的储存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米象作为生物,同样需要水分才能生存,也就是说只要存放稻米的谷仓足够干燥,是不可能会出现虫害的。所以我国也开始建造一些具有恒温恒湿能力的现代化谷仓,保证稻米处于最优质的存储状态中。
同时在采收稻米的阶段,就应该保证时效性,采收后迅速装袋,以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入库前也要把稻米按照批次统一存放,装稻米的袋子也有讲究,优先选择干燥透气的口袋,要注意口袋本身的完好程度,防止破损情况。
同时在稻米入库过后,也要按时进行检查稻米的状态,因为随着天气变化,虫害的发生并不是可完全避免的,一旦发现有害虫滋生的情况就要尽量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谷仓中受影响面积逐步扩大。除了谷仓内,谷仓外的环境对储藏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很多粮仓整个基地范围内都会保证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清洁,确保周遭不可能会出现适合虫类生长的环境。
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其实已经有办法将虫害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这也是我国粮食存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虽然中国目前并无粮荒的风险,但粮食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储备。我国政府就曾多次抽检粮仓,确保全国各地的粮食储存机构都处于正常运作状态。
不过相比于自然界里的米虫,人类社会中的米虫会更加可恶,在封建腐朽的朝代,看守粮仓绝对是一个肥差,因为那时候的粮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人命,只要能掌握粮食,保准能捞足油水,这也使得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名副其实的米虫出现,这些人利用粮食压榨普通民众的血汗,还往往在大灾之年不愿开仓放粮,以配合当地士绅哄抬粮价牟利。
当朝执政的帝王当然明白这对其统治基础的危害,但其中的利益牵扯实在太大,所以即便对倒卖粮食的人处以重罪,依然难以抑制这股风气。好在今天的中国已经焕然一新,粮食储存都在中央的统一管理下,已无过去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