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说古今揭秘饭碗里这粒米的“前世今生”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尽管每天都在吃稻米,但你真的知“稻”吗?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我爱发明》联合《乡村服务社》倾力推出特别策划短视频《水稻上天》,一起穿梭万年,解锁水稻的故事!
一万多年前,野生稻就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亚洲稻痕迹。那时候的野生稻匍匐在地面,个头瘦小、谷粒也远不及现在饱满,但是古代先民还是敏锐的捕捉到了它的可食性。
从简单采集到大规模种植,再到六千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从此野生稻就成为了与人类命运共舞的栽培稻,籽粒饱满,千粒重也增加了。中国变成全球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从一株毫不起眼的野稻,一步步登上粮食作物界的王座,水稻的登顶之路历尽艰辛。
宋朝,水稻熟制从一年一熟提升到一年两熟,产量跃居粮食首位,有了粮食的加成,宋朝变成全球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
水稻全身都是宝,稻谷壳被当作动物饲料和建筑材料。稻草用于编草绳、打草鞋、织簑衣、盖草房等,富余的大米,还可拿来酿酒。水稻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人从风餐露宿到安居乐业的巨大变革。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科学技术对水稻产量提高的作用日益凸显,水稻育种在艰难探索中不断超越自身极限。
“中国稻作之父”丁颖院士创下了世界第一个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的成功先例,培育出了产量高、长势旺、适应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中山一号”和六十多个优良品种,为稻作科学上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对高秆水稻倒伏严重,黄耀祥院士开创水稻矮化育种,使水稻产量由平均亩产150公斤到250公斤提高到亩产350公斤到400公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粮地”矛盾突出。袁隆平院士的三系杂交稻技术和石明松发现的两系杂交稻技术,让水稻产量平均比普通良种增加20%左右。
而现在,“超级稻”品种的培育,使水稻最高亩产能超过1200公斤,禾下乘凉梦稳稳实现。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产量增加的同时水稻口感也慢慢变得好,中国人不但能吃饱,而且吃得慢慢的变好!
科学家对水稻的“改造”不止于入地,还要在太空中一展身手。1987年水稻种子首次进入太空,通过太空特殊的环境使水稻的基因产生变异,产生了更优良的性状。
2022年11月水稻种子又一次被带上太空并经历了萌发、生长、开花、结穗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水稻种子。
太空种子的地面之行又会有哪些奇妙火花?航天育种高级工程师张传军表示,航天种子们还需要在地面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培育、优选,至少要经过4代到5代的过程,才能完成成果转化,把优质种子选育出来,进行地面种植。
对于未来航天运行的发展目标,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指出,一个大方面就是持续在传统的种业振兴的里把它做得更深入,应用得更广泛。通过航天诱变,培育新种源创造新品种,更好地服务种业振兴。
千万年来水稻与中国人相识、相知、相守。水稻的故事,也是中国人的故事。这一个故事里,有华夏儿女的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对不断攀登农业科学技术最高峰的执着,这些农业科学家们对未知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歇,中国人的饭碗将端得更牢更稳更踏实。
欢迎持续关注CCTV-17《我爱发明》、《乡村服务社》,更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尽管每天都在吃稻米,但你真的知稻吗?...
卯兔迎春,万象更新。兔年营销大战已经打响,为迎接2023年,新日新年玩法层出不穷,无论是火爆全网的抖...
1月16日,首届梦溪杯宋韵文化IP转化大赛公布了近3个月的征集情况。本次大赛由浙江省委宣传部、...
乐和天地,万象更新随着农历新年即将来临,各大珠宝品牌已经推出自己的新年限定单品,或者发布了年度新...
近日,第六届PLF金星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在众多参选品牌产品中,辰颐物语新疆原产地牛奶脱颖而出,成...
除夕将至,为给消费的人带来更多海内外美食,丰富年夜饭菜品,春节前夕,京东在七鲜超市北京亦庄天街店举...
寻宝、完成集卡,就有宝藏好礼拿,这一定是无差别戳中各个年龄阶层的合家欢游戏。毕竟,哪个人的童年没...
众所周知,相较于常温牛奶,低温奶采用72-85℃左右的低温杀菌,在杀灭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时,完好地保...
蓬勃发展的数字贸易,加速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发展的数字政府,让不少企业都开始思考数字化转型。...
2022年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奥密克戎突袭东方之珠,三月的魔都一片静默,随后全国硝烟四起,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