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致富豆”是怎样长成的
云南蚕豆、豌豆种植培养面积居全国第一,鲜销生产规模为全国第一。在秋冬农业生产中比较效益突出的食用豆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
如何扬优势、显特色,持续做强这一产业?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何玉华研究员认为,云南省应持续加强科研投入力度,全方面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巩固食用豆育种研究领先全国的地位,促进优势区域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三月份,新鲜蚕豆、豌豆上市了。鲜嫩的豆荚,饱满的籽粒,云南人餐桌上又多了一道令人难忘的时鲜美食。
“云南是全国食用豆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省份,也是全国优质鲜食豆类原料生产基地。云南蚕豆和豌豆种植培养面积均居全国第一,其中蚕豆面积占全国的32.5%,豌豆面积占全国的13.4%。”说起食用豆,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豌豆育种岗位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豆类专家何玉华研究员如数家珍。
云南省食用豆资源丰富,国内有栽培记录的食用豆在云南均有种植。根据播种季节的不同,云南省食用豆分为冬季和夏季两大类,冬季豆类主要有蚕豆、豌豆及高海拔山区种植的小扁豆,夏季豆类除大豆外以菜豆(普通菜豆和多花菜豆)为主,除此以外还有部分绿豆、小豆、豇豆、饭豆等。2019年度全省豆类总面积达950万亩(包括大豆187.5万亩、食用豆类762.5万亩),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
近年来,云南蚕豆、豌豆鲜销产业生产规模高居全国第一。以蚕豆为例,云南省蚕豆在秋冬农业生产中比较效益突出,曲靖、大理、保山、楚雄等主产区域鲜食蚕豆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显著。就豌豆来说,由于国内鲜食豌豆需求旺盛,豌豆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且90%以上为鲜食,亩产值较高。可以说,蚕豆、豌豆不但丰富了云南人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跟其他省份相较而言,云南鲜食蚕豆、豌豆上市早、品质好,其亩产值因上市时间不同约在800~7000元间,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农作物。而冷凉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多花菜豆品质好、商品率高,60%以上进入贸易市场,其中50%进入国际贸易。
3月下旬,富源县营上镇都格村委会,依山势绵延种植的蚕豆碧绿喜人。村民高红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种蚕豆算下来每亩可以有八九百块的收益,以前种小麦只有三四百块,所以说种蚕豆还是比较划算的。”一旁的村民高大普深有同感,他和记者说:“去年卖蚕豆干籽粒是4块一公斤,卖蚕豆种是6到7块一公斤,每亩干籽粒的产量有200多公斤,而且种蚕豆只消出点种子钱,还省工,大家都爱种。”
“成本低、收益高、风险低。”都格村委会副主任耿红良说:“我们村种的‘云豆147’这个蚕豆品种籽粒饱满,比我们过去种的老品种的籽粒要大一些,产量也高。”耿红良介绍,经过推广,都格村委会山地蚕豆面积从过去的1000亩慢慢地发展到了目前的近2000亩,每亩除去成本收入平均在500元左右,去年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都种了蚕豆,每户平均种植两亩左右,户均增收约1000元。村里很多过去不种蚕豆的农户现在都种了,甚至过去种小麦的也改过来种蚕豆。
粒粒豆子,可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云岭大地上,种植食用豆脱贫增收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曲靖市,上市早的山区旱地蚕豆亩效益超过2200元;在大理市,夏季鲜食蚕豆产业为高寒山区农户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在玉溪、保山、曲靖等地,鲜食豌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农户经济收益达到了历史最高,亩产值超过3500元;在玉溪,“夏烟冬豆”轮作绿色种植模式让农民的综合收益提高两倍以上;在保山、玉溪、楚雄等地的部分坝区,鲜食菜豆产业欣欣向荣,种植软荚蔓生鲜食菜豆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要想蚕豆好,关键要做好良种选择、精细整地、适时播种三件事。”在富源县,依靠科学技术种蚕豆已成为农户的共识。
“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尤其是曲靖综合试验站的帮助下,富源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蚕豆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先后从云南省农科院等单位引进了大批蚕豆新品种,目前全县蚕豆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同时,蚕豆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也为富源县山地蚕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富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君鸿有感而发。
寻甸县功山镇落水洞村常年种植的蚕豆以地方品种“四甲豆”“金源豆”为主,农户品种交换频繁,产出的蚕豆品种混杂,旱地用种量大(每亩25公斤以上),产量低(平均亩产量约90公斤)。通过引入“云豆”系列蚕豆新品种,2018-2019年度该村93户农户种植的353.3亩蚕豆平均干籽粒亩产量达140公斤,同时每亩用种量减少10公斤,平均每户收益达2763.4元。
从抗锈病品种、抗霜冻品种到早熟品种,通过艰苦攻关,省农科院食用豆研究团队实现了食用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品种:鲜销品种“云豆324”、抗霜冻品种“云豆147”、早熟品种“云豆早7”“云豆早8”、多花品种“云芸豆1号”等良种的示范推广,为云南省食用豆产业提质增效立下汗马功劳。
近年来,依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何玉华带领团队采用“科研+企业+种植户”等模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惠民。2018-2019年度在云南省曲靖市、贵州省毕节市、重庆市永川区和巫山县、四川省成都市示范推广食用豆新品种37.2万亩,增产0.67万吨,新增产值7361.3万元。与此同时,在迪庆、怒江等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穷的地方、乌蒙山区等云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山区的科技扶贫中,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也得到很好的示范推广,推动了当地蚕豆、豌豆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以来,昆明、保山、玉溪、曲靖、楚雄、大理等云南省蚕豆、豌豆主产区的鲜食市场不断壮大,其中鲜食豌豆市场价值和市场需求较高,售价也较往年同期有所上涨。例如,3月4日,华宁县宁州街道那果村委会红泥坡蔬菜交易市场日交易鲜食豌豆20吨左右,平均售价每公斤6至8元,较往年同期价格持续上涨2至4元。
“种植一季小春蚕豆,不仅新鲜蚕豆、干蚕豆可以卖钱,而且蚕豆壳、蚕豆叶、蚕豆秆都可拿来喂猪喂牛喂马,蚕豆根上还有固氮菌,这种既能增收又能解决牲畜喂养难题,同时可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还不耽误大春玉米种植的小蚕豆,我们很愿意种。”经济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食用豆,也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
食用豆一直是云南省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在全省农业系统中的贡献力极大,发展前途较好。但是,研究投入力度小、渠道单一,食用豆省级农业产业体系有待完善,鲜销食用豆产业快速地发展与风险并存等难题,也制约了食用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增产量、提品质、创品牌?何玉华开出科技“处方”。他认为,省级应加强食用豆科研投入,促进云南省作为我国食用豆优势区域的发展;应建立省级食用豆或杂粮产业技术体系,解决研发实际的需求与经费来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支撑云南省特色优势作物发展;应建立食用豆作物创新中心,全方面提升食用豆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巩固云南在全国食用豆育种研究中的领头羊,保障产业发展。
“蚕豆花开映女桑,方茎碧叶吐芬芳。”合力共促,科技提质,云南食用豆产业必将迎来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