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薯之父400年前“偷”回来的一根薯藤救了数亿人的生命

2024-02-25 17:10:49

  在我国,红薯不论在山区、平原、丘陵,在南北、东西,你都会见到它的存在。它们产量极高、味道很好,可以蒸煮吃、也可以生吃,在那些缺吃的年代了,一度被当作主食。

  在如今,红薯是常见的粗粮,它还有个名字叫作番薯。所以,红薯是“外番之薯”,是有人从国外传到中国的,他就是被称为“古代袁隆平”的明代商人陈振龙,我们称其为为红薯之父。

  常听老一辈人说,在闹饥荒、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能够吃上红薯南瓜饭,那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是红薯们的陪伴,让他们度过了那些难熬的日子。生活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红薯曾经救下几亿中国人。陈振龙出生在明朝末年的福建,当时他的家境比较富裕,而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又饱读诗书,还没到二十就考中了秀才。但好运就到此了,后来乡试总也考不上,有些灰心丧气的他,干脆就弃儒从商。当时的明朝还没那么的闭关锁国,陈振龙跟着跟着队伍出海从商。在做了一些生意之后,他来到了吕宋岛,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

  吕宋岛有很多他没见过新奇的东西,他便想着能有什么好的东西可以带回国内去。在一次闲逛的时候,陈振龙猛地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植物,它们果实通红、长着长长的藤蔓。

  在向当地人了解之后,得知这种植物叫作朱薯(红薯),可生吃可熟食、味美甘甜、且耐旱易活、产量极高。但它也不是本地产的,是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是哥伦布航行世界时候,不经意发现的植物,后来被带到了西班牙。当时陈振龙就想,若能带回国内种植的话,肯定可以养活很多人。

  但这样好的农作物,西班牙人怎么会让其他几个国家分享。他们对朱薯特别的重视,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带出吕宋,一旦被发现就要处以重罚。当时的明朝虽然口碑不错,但常常爆发天灾、疫情,导致很多人被饿死、流离失所。遇到这一种可以拯救很多人性命的植物,陈振龙自然不肯放过。既然不能明面上带回国,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他在等待一个时机的到来。

  在这段想主意的时间中,他开始有效学习起红薯的种植方法、栽培技术,为了尽快掌握栽植技术,陈振龙每天和当地的居民生活在一起,尽管日子过得不容易,但一想到红薯日后可以养活很多人,他坚持了下来。

  当他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陈振龙找了个理由花重金从从当地人那里买了根朱薯的藤蔓,然后等待中国商船的到来,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西班牙人看得这么严,该怎么带回去呢,装在口袋里肯定不行。

  后来,陈振龙发现,他买的红薯藤和船上的缆绳颜色比较相似,不如把它编进缆绳里,估计盘查的人特别难看到。于是,他将这极其宝贵的红薯藤小心翼翼的编进缆绳中,为了万无一失,还在上面抹上了泥,放在船的一个角落中。尽管官兵走来走去的巡检,但最后也并未发现。

  就这样,这根带着希望的红薯苗到了福建,他先在自己家找了块空地,把红薯藤栽下去,然后细心培养,就这样红薯苗活了,经过了数月的生长后,收获了不少的红薯。

  几年后,因为天灾等原因,福建又爆发了灾荒。陈振龙就主动请缨,就向当地巡抚推荐了这个耐旱高产且好吃的作物。史书记载:乡民活与薯者十之七八。可见现在被叫作地瓜的这种农作物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番薯是产量极高的农作物,当时明朝的小麦和水稻等的产量也才三百多斤一亩,而番薯却能够达到4000斤每亩。这对于处于常年灾荒、食不饱腹的人来说,是巨大的福音。

  在当地官员的支持下,红薯得以在福建全面的推广开来,大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由于这种作物的果实红彤彤的,后来大家都叫它为红薯。而由于明朝末年,天下战乱不断,番薯没有能够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开来。

  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偷”来红薯苗的故事被广为流传,被后人称为红薯之父。因为番薯的广泛种植,福建地区的人口,从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时,人口从170多万骤增至1500多万。

  后来,清朝建立后,红薯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为康乾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的人口一度达到了3亿多。试想下,要是人们连饭都食不饱,谁还愿意生孩子。如今,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红薯生产国,尽管红薯不再是主食,它以更丰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向袁隆平、陈振龙这样心怀苍生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