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稻花香万里——探访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贵州省岑巩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小小的种子与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在贵州岑巩、湖南绥宁和甘肃临泽等制种大县,小小的种子成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种子”。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引领的制种产业慢慢地发展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慢慢的变多的农民投身于制种田里,慢慢的变多的“金种子”被撒向田间。——编者
农作物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小小一粒种子在整个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却是“秤砣虽小压千斤”,承担着农业生产的未来。
贵州省岑巩县古名思州,始名于唐。一直以来,勤劳勇敢的岑巩人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因地制宜,结合市场,打造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40多年的辛勤耕耘,一项项种子生产技术,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创业致富的绝技,一位位从事制种的“土专家”应邀飞往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指导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如今,岑巩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犹如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真实写照了农村群众扬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致富之帆,构筑美丽中国之梦。
1976年在县内首次试种杂交水稻“南优2号”190余亩,当年获得较好的收成,由此掀开了岑巩杂交水稻制种的历史。
“从1976年冬南方稻区赴海南岛南繁育种,至今已经四十年。岑巩制种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原岑巩县农业局局长吴德邦说。
当年,杂交水稻制种水平较低,亩产仅45公斤。1979年,岑巩县开展了农作物品种资源普查和征集工作,建立龙田镇保坡良种场,对制种产业进行全新的探索和技术改良。1984年,通过改革杂交水稻制种体制,改进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温室无土两段育秧试验成功,制种单产得到大幅度提升。随后,尝试发展制种大户,其中陈文彪制种100亩,制种产量高达118公斤。在新的制种技术和生产管理指导下,县内杂交水稻种子自给有余,改变了以往种子从四川、湖南等地调入的状况。
如今,岑巩杂交水稻种产业基地已发展到5万亩,成功打造了国内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岑巩模式”。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这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
巍巍群山下的龙江河,是岑巩的母亲河,是她赋予了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生生不息的乳汁和甘泉。盛夏时节,在龙江河两岸,处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杂交水稻制种的稻禾,微风拂过,稻菽飘香。
为进一步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岑巩县经过反复实地调研,全县稻田面积19万余亩,有10个乡镇13万余亩农田适宜制种。2007年,岑巩县组建国资控股的惠农种业股份公司,与安徽荃银、湖南隆平等公司开展合作。2010年,岑巩县惠农种业股份公司改制为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在注溪镇成立了龙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由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建立保险赔偿机制,抱团发展。
“以前我是在外面打工,回来看到家乡搞这个杂交水稻已形成了一个产业。我就回来承包了200多亩,一亩能收入到三四千元,一年算下来也三四十万元,比打工要强多了。”注溪镇周坪村大竹山组制种大户黄喜文乐呵呵地说。
2015年,岑巩县制种面积4.52万亩,覆盖全县9个乡镇61个村民组,生产企业23家,制种组合38个,生产种子1040万公斤,产值1.4亿元,让1.1万制种农户实现创收,带动1.2万贫困人口脱贫。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岑巩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从刚开始的几百亩、到几千亩、到现在的几万亩,农户创收从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到现在的上亿元,通过四十余年的培育,从小种子到大产业,包含着一代代的农技人员和“土专家”的辛勤汗水。
在制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技能培训,岑巩县培育了一大批制种“土专家”,培育农民技术员295人、“土专家”85人,杨代军、杜方明等近20名“土专家”先后受种子企业委派到印尼、孟加拉等国家指导制种,成为让人赞誉的“洋教授”。
50多岁的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代军,初中毕业后到县种子公司跟着农技人员当过“学徒”,因为肯用心、善摸索,很快成了公司“编外”农民育种高手。这两年,杨代军还走出国门,先后四次受邀前往东南亚一些国家传授育种技术。
杨代军说:“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技术员给予很高的赞誉。我们是跟元氏种业合作,去帮助外国人。工资算是高的,很多人也愿意和我们出国去。”
从传统农耕到机械化耕作,从人工插秧到机械化插秧,从人工防治到植保无人机防治,从人工收割再到机械化收割……走进岑巩的每一片制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规范化管理,这都缘于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实效。
在周坪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几架无人机正在低空飞行,机翼与稻菽的碰撞,在稻田里泛起一道道优美的绿色浪花。随行的当地工作人员介绍,那是无人机在给杂交水稻“赶花”。
“在杂交水稻种子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在7月份太阳最大的时候让水稻的父本与母本相结合,在过去这项通常由人工进行,而现在正在逐渐被无人机取代。”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这项工作需要在高热高湿的环境下进行,当大面积种植之后,由人来操作不仅十分辛苦且成本巨大,所以机械化变成了必然趋势。
岑巩县农业局局长陈晓军介绍,岑巩县杂稻制种从引入,到2013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杂稻制种基地县,已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专业合作社10家,制种大户123户。
通过帮扶,岑巩县组织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申报《杂交水稻制种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园》科技项目、杂交水稻制种“父本三角型倒插法”等近10个科技计划项目,并获得立项,推进了杂交水稻制种的科学化水平。
走进红四方的厂区,2000平方米的加工产房,1200平方米的中转仓库,880立方米的冷库,12吨/小时的配套设备总加工能力,应有尽有。企业每年可以生产种子近500万公斤,年产值1亿元。
“在制种的环节中,种子的晾晒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这8台烘干设备基本能解决公司所有种子的烘干问题。”站在高耸的烘干设备前,贵州红四方农业有限公司经理说陈文彪和记者说,由于种子收获通常在每年的8、9月份,而这时刚好是岑巩的梅雨时节,在过去没有烘干设备之前,很多种子都因此遭遇霉变,制种完全靠天吃饭,而这几台机器的引进,则可以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量,岑巩县引入了公司竞争机制,先后引进制种企业或代制企业8家,发展“订单农业”。2016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85万亩,预计创收1.6亿元,让1.4万农户受益。
“岑巩全县制种面积逐年增加,制种水准不断提高,在脱贫攻坚中,杂稻制种是农民增收的主打产业,每年让1.2万贫困农户实现增收,为2018年全县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基础。”岑巩县委书记杨伟和记者说,“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强做大制种产业,建立制种风险防范机制,深化种子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力争把岑巩打造成全国闻名的制种基地县。”
一花开后百花艳,产业致富幸福来。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带动下,去年岑巩县实现农业增加值8.14亿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4元,增长12.2%,实现了整县和8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的主要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近年来,岑巩县采取申报项目、地方匹配、基层组织、群众参与的形式推进土地整治,昔日弯曲窄小的田埂已被笔直宽敞的机耕道代替,为农户省时节本。而道路交互与通行的改善,则提高了农村春耕生产的机械化率。修建机耕道后,这些高标准农田不仅能提高烤烟单产,而且节省劳动力问题,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贵州省岑巩县推出优惠政策、提供劳务信息、协助信用社贷款等等措施,全方位地扶持他们回乡创业,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空间,让他们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大显身手。同时,该县涉农部门加大对群众的技能培训,共开展各类培训200余期,使部分群众基本掌握2至4门实用技术,通过复退军人在部队磨练造就的素质,寻找市场信息,勇挑脱贫攻坚。
市场引领:带动创业就业 “感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小微企业政策的宣传,还帮助我成功注册了微企,加快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岑巩县大有镇大有村村民张金平投入10余万元,在微企政策的扶持下注册了岑巩县哥巴香食品有限公司,她高兴地说,让她创办的微型企业风生水起,年创产值达200余万元。 近年来,岑巩县积极开展“小微企业政策宣传月。
目前,全县建有柚园、桃园、药园、茶园等200余个,新增适度规模养殖场383户,获批“山地家庭农场”100个,带动农户年创收2亿元以上,“山地家庭农场”成为带动近2万农户增收的“致富庄园”。(张能秋)。
同时,岑巩县加大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教育资助资金下达后,采取召开中小学校长、园长、负责资助工作人员会议,把政策的相关联的内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给家长了解,把惠民政策在各乡镇、村明显的位置做公告宣传,把教育帮扶列为精准扶贫。 去年来各项资助受益学生达。
每到一处,宣传小分队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相关法律和法规知识,还要求镇、村干部要全方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针对春耕生产时节,村民之间容易引发的农田灌溉、田边地角等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须及时化解,消除安全隐患。
目前,该县已罗列今年实施重点项目88个,总投资113.18亿元,涉及132项民生工程。 为确保项目尽快实施,。
同时,联合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开展农药市场检查120场次,检查农药经销单位310户次,严防假冒伪劣农药进入市场,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保障。 目前,该县贮备、销售各类农药120吨左右,建成农资经营网点近80个、配送中心1个、庄稼医院12个、联防联治组织30余个,农户配备杀虫机具近6万套,保障了病虫防治需求,为水稻病虫防治建起“安全网”。
从中长期看,股市依然向好,但在股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短期要关注业绩增长能否和股价相匹配。
近期南船对旗下上市公司重组方案的调整,无疑引发了市场对此次南船业务整合的猜测。
“新三板+H”模式落地为长期资金市场对外开放揭开新篇章,为提升新三板市场管理上的水准和能力带来机遇。
港交所与股转的合作可参考沪港通、深港通的模式,预计今年6月7月将出现首批合资格三板企业上市。
现在企业拟IPO热情下降了很多,大部分企业对于是否要冲层保层保持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A股和新三板作为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核心组成部分,并购重组慢慢的变成为上下互通、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