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给他接生的是一位传奇女性——林巧稚院士,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也是第一位女院士。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陪伴”他离去的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爷爷曾经是县令,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曾担任过县里高等小学校长和督学,给袁隆平带来了足够殷实的出身。
正是母亲的英语启蒙,才为袁隆平在未来的国际学术活动中熟练运用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那时候,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无数中国人也没办法想象自己未来的命运。
从1931年到1936年,为了躲避日寇,袁隆平随着父母先后居住在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1936年,小学一年级,在汉口最好的扶轮小学读书期间,一次郊游,在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内,
袁隆平童年的梦想被一个个红红的桃子,一串串剔透的葡萄所打开,从此有了在园艺场学农的念头。
袁隆平童年的梦,仅仅一年就破碎了。但那一颗种子,早就已经埋在了内心深处。
在澧县弘毅小学读书半年不到,在1939年8月再次迁居到了重庆,随后才读完小学和初中。
每当防空警报响起,一家人就必须躲进防空洞里。但哪怕如此,酷爱游泳的他,在日军轰炸的空隙,他还曾带着弟弟在江里游泳。
中学期间,他曾获得汉口游泳冠军,湖北省第二。从小的运动天赋,差一点把他的人生,引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新,水稻种植培养面积仅仅2572万公顷(比后来差不多少了1000万公顷),总产量仅仅4864万吨,人均水稻一年仅仅90公斤。
1951年7月,由于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具有非常好的体质,袁隆平参加了空军报名,并且体检、政审合格。
但经过再三考虑,为了国家的经(农)济(业)建(理)设(想),袁隆平终究是决定继续留校学习。
如果当初袁隆平去了空军,中国或许会多一位优秀的飞行员,但却可能会少一位国士。
当年,中国才刚刚完成全国性土地改革,他被先后分配到湖南和湘西的偏远地区的农校教书。
袁隆平被安排先后教俄语,以及研究红薯,常常感到孤独寂寞的袁隆平多以拉小提琴聊以度日。
而在袁隆平感到孤寂的这一年,美国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而此时的中国,信奉的还是前苏联农学家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
简而言之,这个学说是通过嫁接或者胚接创造“新物种”,而否定基因的存在。这个学说不仅把苏联农业带进了死胡同,也带偏了中国农业研究方向。
1957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后四年,袁隆平才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沃森和克里克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他才开始研究真正的杂交水稻。
其实,早在1926年,美国人琼斯就发现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提出了杂种优势。但却很快被美国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推翻,甚至在哈佛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做出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
虽然随后的二三十年,日本、印度,甚至马来西亚都有农学家对该理论进行挑战,但都没获得成果。在慢慢的变少人,相信水稻杂交优势的国际环境下,袁隆平却开始了相关的研究。甚至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袁隆平开始研究的杂交水稻的这一年前后,他与一位姓王的女化学老师相恋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纪录片《时代我》曾拿着著名表情包“还是吃的太饱了”,询问袁隆平: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啊,当时,饥荒时代的时候啊。 没饭吃真的难受啊,饿死人了。
1964年,袁隆平34岁,邓哲26岁,他们仅仅用50元钱的喜糖,办了自己人生的婚礼。
袁隆平成了湖南女婿,或许对妻子爱得了无痕迹,很多人也以为他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一年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水稻的杂交优势。
而在这一年,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的农学家也研究出了不育系进行配种。但遗憾的时候,日本人研究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由于亲缘太近,并不具备杂交优势。
1954年,毛主席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袁隆平作为农业专家,34岁,年轻气盛。一次和同事聊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农业八字宪中缺少了很关键的“时”。
不过,在这些人正准备批斗袁隆平的时候,却偶然在袁隆平的档案里,发现了国家科委肯定他《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研究。
原来,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的赵石英看到了袁隆平的论文,他看到了杂交水稻可能对中国未来农业的影响,从而请示了当时的科委领导。
袁隆平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不仅没有被批斗,他的研究反而列入了省级项目,有了一心钻研的机会。
然而,1968年5月的一个晚上,水稻即将成熟的时候,他实验田的水稻被人全部偷偷拔出,一根不剩。
也正是在没有出成果的几年时间内,进行了成年上万的杂交,袁隆平受到了莫大的质疑。
1970年1月5日,云南发生7.7级大地震,累计伤亡5万人。相隔100多公里的杂交水稻基地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当年6月,即将召开湖南第二次科技大会。但袁隆平始终没研究出成果,本认为自身会在科技大会上再次被同行嘲笑,而感到迷茫。
终于,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珍贵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野败。
经过上千个品种与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进行上万次测交,以及回交转育试验,终于选育出了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利用全球一千多个品种,与不育系、保持系交筛选,最终育成三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南优1号”。
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让水稻产量也从300公斤/亩,提高到500公斤/亩。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彻底颠覆了水稻无杂种优势的结论。但当国外学者知道他竟然是中国的“乡村老师”之后,带给他们的更是精神上的降维打击。
1974年,选育出了优秀杂交品种南优2号,亩产628公斤。比普通水稻增产20%
到1976年,杂交水稻的种植培养面积从370多公顷提升到了13.87万公顷,足足提高了370多倍。
整个西方都被震惊,杂交水稻引起世界关注,被称为“东方魔稻”(Oriental Magic Rice)。各国开始纷纷前来中国学习,请求袁隆平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虽然从建国到1990年,中国粮食产量提升到了4倍,但人口也增大到了2倍:
早先,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更是提出了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
布朗认为,按照中国快速地增长的人口,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需要进口的粮食将高达2亿吨,这个数量达到了当初国际谷物贸易的总量。
2000年,他完成实验田亩产700公斤目标。在这一年前后,中国杂交水稻种植培养面积,已经占到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
2006年 ,中国粮食总产量逼近5亿吨大关,联合国停止对1980年以来对中国的粮食援助。
这一年距离袁隆平提出超级水稻,仅仅过去了10年。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被他彻底画上了句号。
2017年,实验田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创造当时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这一年,我国稻谷每公顷产量达到6916.9公斤,比1996年增长11.3%,比世界中等水准高50.1%。
2019年,中国三大主粮的稻谷、小麦、玉米末期总库达到2.8亿吨,尤其是稻谷和小麦达到了历史末期库存的最大水平。这个库存数量,是布朗当初预估进口粮食的1.4倍。
近年来,因建筑面积和退耕还林,中国水稻种植培养面积一度逼近18亿亩红线附近。
杂交水稻的种植培养面积,已达到了2.5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7%,产量更是占了65%,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从1979年,把种子送给美国开始,中国一直对外输出杂交水稻种子和技术到今天。
40多年来,从美国到日本,再到印度,各个国家以及大公司纷纷到中国学习技术,
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种植杂交水稻,遍及美国、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越南、马达加斯……
袁隆平说,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2020年,他还在盐碱地积极推广海水稻,从两万亩扩大到十万亩。他计划在10年内推广1亿亩,每年多生产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8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