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太空種子結碩果(大數據觀察)

2024-07-23 15:07:05

  清明節前完结播種后,江西省遂川縣碧洲鎮農民王頭生隔三差五就會來到水田邊,检查“太空蓮”的長勢,“你瞧,現在都長出立葉了,后期管理好,收成錯不了。”

  “上過太空的蓮子便是纷歧樣,畝產翻番、口感鮮甜。”王頭生打開了話匣子,“畝產1000斤,毛收入6000元,真是實實在在的致富蓮。”

  王頭生所說的“上過太空的蓮子”,便是航天育種的效果“太空蓮36號”,现在推廣面積超2000萬畝,佔全國白蓮種植面積的80%以上。

  “航天育種也叫太空育種,是讓種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進入太空,使用国际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等特别環境誘發種子基因變異。種子返回地上后,再選擇可遺傳的優良變異用於培养優質高產多抗植物新品種。”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讨所黨委書記、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劉錄祥介紹。

  1987年8月,我國第九顆返回式衛星初次搭載水稻、辣椒等種子,開啟了我國農作物種子的太空之旅。據介紹,现在我國已進行航天育種搭載實驗3000余項,育成主糧審定品種260多個,蔬菜、生果、林草、花卉新品種上百個,年增產糧食20多億公斤,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逾千億元。

  在“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中國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10號館的航空育種展區裡,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長勢杰出。“這裡共展现了13個新品種,都是航天育種效果的代表,具有高產、優質、早熟、抗病力強等優點。”場館負責人馬尊娟介紹。

  早年間,來自山東省平度市的47克青豐一號小麥種子、20克馬家溝芹菜種子、21克明村大黃埠西瓜種子、10克櫻桃西红柿種子隨我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一同飛上太空,種子返回地上后,運用選育、雜交等技術,豐富了育種遺傳資源,為培养出產量更高、抗性更強、品質更優的新品種供给了足够的技術參考與支撑。

  “太空西紅柿現已經過5代繁育了,本年夏天市民就能嘗鮮了。”這些西紅柿色澤比較深,并且個頭相對較大。平度市明村鎮大黃埠村黨支部書記吳仁杰說,本年村裡種了5畝太空西紅柿,長勢好、個頭大、產量高,并且十分甜,“據專家檢測,它所含的西红柿紅素要比一般西紅柿高出4到6倍。”

  原產於北美地區的蔓越莓,现在成了黑龍江特產。為了培养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蔓越莓新品種,黑龍江省撫遠市的蔓越莓種子曾兩度搭乘神舟飛船。比拳頭大的彩椒、又大又甜的草莓……太空種子落地發芽結果,扮靚大众餐桌,豐富著人們的味蕾。

  “從糧食作物、蔬菜生果到花卉牧草等,航天育種的一大批新品種已走入市場、走上餐桌,進入日常日子。”劉錄祥介紹,我國先后使用各類航天器,搭載植物種子、菌種、試管苗等,從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等首要糧棉油作物,以及西红柿、辣椒、黃瓜等園藝作物中,育成和應用了一系列新品種,在牧草、林木、花卉等領域也有必定規模的推廣應用。

  不是一切的種子上天后都會發生美妙變化。有的種子在空間飛行一周,最長的在太空中遨游了27天,能夠改變的概率或许隻有千分甚至於萬分之幾。“不管是航天育種,還是其他育種办法,歸根結底都是創造變異、選擇變異,然后使用變異的過程。育種專家培养太空種子,不僅寻求產量,同時也垂青品質进步、營養改进等優良性狀。”劉錄祥介紹。

  種子篩選是航天育種的第一步。“航天器的每一克載荷資源都很寶貴,上天的種子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劉錄祥說,航天育種资料種類豐富,既有首要農作物、經濟作物等種子,也有不同地方特色品種和珍稀物種的種子,還有微生物菌種等。近年來,在全國航天育種協作組和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推動下,一批批“期望的種子”乘著神舟飛船升空、跟著“嫦娥”航天器繞月,實現批量化航天育種。

  “太空游览”是第二步,在這之后,距離成為真实的太空種子還有很長的路。據介紹,要培养出比較老练的品種,至少要8—10年時間。漫長的選育過程中,產量、抗性、品質、市場價值等每一項都要過關。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或许導致前功盡棄。“很多的品系在試驗的過程中被筛选,留下來的隻有通過專業機構品種審定(或鑒定)的,才叫太空種子,份额十分小。”劉錄祥說。

  现在,經過航空育種的小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地區及周邊的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航天育種仅仅一種誘變办法,回到地上后的選育办法與常規育種沒有太大區別。”呼倫貝爾農墾拉布大林農牧場有限公司技術員楊光偉介紹,種子回來后,要進行地上第一次試種,出苗后選擇有杰出變異的單株進行第二代種植,然后把好的突變體子孙再進行第三代種植,經過多代繁育最終獲得穩定的新品種。

  3月8日,北大荒薯業集團與航天生物集團廣梅航天育種研發中心簽訂空間生物搭載試驗項目协作協議,协作期限3年。試驗過程中,北大荒薯業將供给馬鈴薯薯粒(三個品種)、馬鈴薯實生籽(三個組合)進行搭載試驗。“種薯是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现在,航天育種已成為創制新種質資源的重要途徑。”北大荒薯業集團相關負責人馬力說。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讨所大廳,各式各樣的太空種子被裝在一排排貼有品種標簽的通明罐子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讨所從1994年開始航天育種研讨工作,至今已有30年。

  “魯原502”便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讨所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原子能農業應用研讨所协作選育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也是现在我國航天育種中單一品種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品種。“‘魯原502’解決了小麥大穗型品種易倒伏的難題,已成為全國主導品種,累計推廣1億畝。”劉錄祥說。

  水稻、小麥、棉花、蔬菜……使用航空育種技術,我國已培养出一系列高產、優質的農作物新品種。國審超級稻品種Ⅱ優航1號,實現了高產與優質的協同改进,創造並坚持了再生稻百畝單產国际紀錄﹔2021年通過河北省審定的高產優質面條小麥品種航麥802,耐鹽性和綜合抗病性杰出,適應性強﹔2022年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審定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航麥106,抗白粉病、葉鏽病和條鏽病才能強,膳食纖維含量高。

  航天育種的關鍵之一是種子资料的空間搭載。2006年全國航天育種協作組組建,聯合有關方面啟動航天育種工程,發射首顆育種衛星“實踐八號”。根據計劃,2024年將與中國空間技術研讨院聯合推進可重復使用返回式衛星工程,發射第二顆航天育種專用衛星。同時,现在使用地上高能加速器模擬国际粒子開展的航天誘變機理研讨也获得杰出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空間站,開啟了空間站時代的航天育種。”劉錄祥說,育種專家可以通過開發空間輻射生物學艙外露出裝備與技術,開展真实的太空誘變育種,構建基於空間站的航天育種新體系,一方面可以精准設計和深度解析航天誘變機理,另一方面能開展航天育種關鍵技術及严重基因誘變發掘與性狀整合,開發多樣化的新品種。接下來,將結合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等严重工程,發揮航天育種在新種源創制中的優勢,開展協同攻關。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